叢崗小學上學的那些事
記得2021年7月,玉寧從隆陽區(qū)小田壩小學調到潞江鎮(zhèn)叢崗小學當校長。兩所學校相比,叢崗小學更偏遠,師資方面較薄弱,其他方面也都滯后。當領導談話時,別人紛紛回避,他卻欣然接受,仿佛一位即將奔赴戰(zhàn)場的勇士,立下莊重的承諾。確實這對于曾當過兵的玉寧來說不算難事,他曾在大三時應征入伍,那兩年的部隊生涯讓他迅速成長,所以不管到哪里任教,他都滿懷信心,那紫檀色面龐上的眼睛明亮而堅定。
潞江鎮(zhèn)叢崗村是一個少數(shù)民族聚居地,除漢族外,5個少數(shù)民族人口占了全村的95%;學校里高黎貢異地搬遷的孩子占總人數(shù)的45%。在這樣的地方任教困難重重,而最棘手的問題便是學生輟學。玉寧深知,在這個科技迅猛發(fā)展的時代,不上學就會成為新時代的 “文盲”??稍谏贁?shù)民族地區(qū),語言不通讓他在家訪、勸學的過程中屢屢碰壁,他上任后的 “第一把火”就是解決輟學孩子的問題,但火勢微弱,效果不佳。
面對家長的不支持、不理解以及溝通障礙,玉寧急得眼圈發(fā)黑。這個“燙手的山芋”該如何解決成了他的心頭之患。一次,他給退休在家的父親打電話,平日里喋喋不休的他,這天卻悶聲不響。父親察覺出異樣,便問他是不是發(fā)生了什么事。想到父親曾是個深受大家喜歡的資深教師,應該會有辦法,玉寧便一股腦地說出了心事。父親聽完沉默片刻后說道:“玉寧,要想做個好老師得用心待人,家長是你永遠的依靠。” 這句話猶如一盞明燈,照亮了玉寧困惑的心。他意識到,自己在控輟保學工作中,只想著完成任務,卻從未從家長和孩子的需求出發(fā),這樣怎么會有好的效果呢?
受到父親指點的玉寧暗暗下定決心,要抓好控輟保學工作,得先從義龍、福才、春林這“三劍客”入手。他利用每天放學后的時間,拎著一袋彩虹糖、薯片、飲料走村串寨,尋找攻破“野孩子”壁壘的方法,而這些零食就成了他拉近與孩子們關系的催化劑。經(jīng)多日觀察和走訪,他培養(yǎng)了幾個“小小情報員”,這樣獲取“三劍客”的信息更準確;還有一部分成了家訪路上的“小小陪同員”,無論玉寧到哪家家訪,他們就跟著幫忙敲門和翻譯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多番嘗試之后,玉寧終于找到了勸返的“鑰匙”。他從村民口中得知,傈僳族每逢過年有斗雞比賽的習俗,義龍、春林、福才三人從小就潛移默化受到這習俗的影響,打心眼喜歡斗雞這項比賽。義龍家還曾養(yǎng)過幾只斗雞,平日里他們仨就喜歡聚在一起研究怎么斗雞。但一天夜里,義龍家的斗雞不幸被野貓叼走了,失去斗雞的他們猶如一盤散沙。
這就正好給了玉寧機會,他決定從義龍入手,后來聽玉寧說,選擇義龍其實是他的“大戰(zhàn)略”。玉寧始終沒忘記父親那句語重心長的話——家長是老師永遠的靠山。義龍有個哥哥擔任村小組長,如果能與他搞好關系,不僅義龍輟學的問題能得到徹底解決,而且以后學校有什么事也可以向他尋求幫助。
在控輟保學的道路上,困難遠不止這些。很多家庭對孩子的上學問題持保守態(tài)度,一切取決于孩子是否愿意。但他們不氣餒,像蠶食桑葉一樣,一點一點攻克難關。雖然最后大多數(shù)都歸校了,但還有兩戶著實讓人頭疼。
愛平和愛寶兄弟倆,臉色蠟黃,一看就是營養(yǎng)不良。愛平 11 歲,讀過三年小學,弟弟愛寶 7 歲,也過了入學階段。學校曾根據(jù)年齡給他們辦過入學手續(xù),但他們基本上都與母親在高黎貢山里生活,父母也不同意他們上學,覺得在家能幫忙做家務。后來他們的父親因賭博欠債跑了,只留下母親一人帶孩子,日子苦不堪言。
為了勸愛平兄弟倆上學,他前后不下十幾次去了他們家里。有一次,他和劉老師在返回學校的途中還遭遇了意外,那天黃昏光線昏暗,高黎貢山段又容易起霧,可見度很低,他們騎的摩托車攆到石子后玉寧被重重甩在石頭上,手臂擦傷、膝蓋不能動彈。劉老師嚇壞了,趕緊給在衛(wèi)生所上班的熟人打電話,可電話沒人接,玉寧還安慰劉老師說:“沒事,休息一下就好了。”后來,愛平母親得知玉寧受傷的事,可能心里實在過意不去,便才同意把孩子們送去上學。之后,玉寧還買好了衣物和學習用品,等待著兄弟倆的回歸。
說起勸學的事,玉寧的話匣子就像打開了閘門,汩汩涌現(xiàn)。
叢崗小學輟學的孩子有10個,里沙也是勸學對象之一。他的父母遠在二十里外的高黎貢山承包土地種玉米,幾次家訪都沒遇到。玉寧心想這樣拖下去不是辦法,便利用周末,騎上摩托車向高黎貢山方向駛去。山高路遠,山路就像懸在山間的一條線,汽車根本開不上去,只有摩托車才能勉強通行。為此,玉寧還特意買了一輛雅馬哈摩托車,這種摩托車動力大,即使是在山路也能使用。之后這條路,他走過不下50次。
第一次家訪,玉寧因語言不通被里沙的父親轟出門。第二次,他便約上懂傈僳語的劉老師一起去,里沙的父親陰沉著臉抽煙,里沙還在樓上睡懶覺。家訪回來后,玉寧忘不了里沙衣服襤褸的樣子,第二天便去集市買了4件 T 恤。第三次,玉寧和劉老師拎著糖果再次去家訪,里沙父母覺得讀書無用,孩子在家還能幫忙。玉寧實在氣不過地說道:“孩子讀書的事不能再拖了,我想你們也不想讓他將來像你們一樣,永遠幫人種地吧?”玉寧一番話讓他們微微一震,最終答應送孩子去上學。
在控輟保學的路上,玉寧不是單打獨斗。劉老師班里的耶里花逃學、厭學,劉老師每天放學后都去家訪。得知她害怕哥嫂有了小孩后會不管她,劉老師便開導她,讓她安心讀書,并常去她家閑坐,幫她嫂子干家務。還有歐以諾,媽媽得了白血病,劉老師便通過 “水滴籌” 捐錢。
在傈僳寨的這片土地上,玉寧和他的“戰(zhàn)友” 們,用真誠和愛心為孩子們鋪就了一條上學之路。他們就像一束束光,照亮了孩子們的未來,也溫暖了這片土地。
責任編輯:錢秀英 編輯:段紹飛